来源:北京市京师(大连)律师事务所 阅读:32 发布时间:2021-06-01 18:37
相信这几天跑友们都在关注马拉松领域的一件重大事件,那就是“522”甘肃“夺命山地马拉松”。21条鲜活地跑者生命就此终结在大西北冰冷荒漠的山野里,永远离开了心爱的马拉松比赛。同样作为马拉松的爱好者和跑步者,笔者这几天的心情也同样沉重,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笔者自2017年4月开始参加的城市路跑马拉松赛事至今,均全部安全完赛。(6场赛事,其中2次半马、4次全马)作为律师的我也逐渐从职业的角度结合自己参加比赛的亲身经历开始关注并于2018年底研究和研发关于马拉松赛事专项法律风险防控的法律服务产品。
笔者参加的每项比赛无论从主办方还是承办方亦或是运营方的角度来看,在法律风险防控方面做的都远远不够,有的甚至可以说没有做。正因为我国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体制和机制上的部分缺陷让我国目前火热的马拉松赛事运营陷入了严重地危机。
从早年的北京马拉松选手猝死事件,到之前厦门海沧半马选手套号猝死事件,到无锡金鸡湖马拉松志愿者违规递国旗事件,再到这次522甘肃夺命山地马拉松事件,这些赛事出现的重大问题也许只是这个行业危机爆发的冰山一角。
笔者作为双重身份(律师和跑者)今天就从专业比赛法律风险防控的角度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山地马拉松是近些年随着城市路跑马拉松赛事的井喷而出现的一类新兴项目。它从传统的登山项目中衍生而来,用句老百姓通俗易懂的话来形容就是:“一路上跑着爬山。”而山地马拉松其实并无专业和官方的定义和概念,它在专业性质和法律性质上更属于登山范畴,而非马拉松范畴。
因为马拉松的距离就是42.195公里,路段平均海拔落差不能超过50米。所谓的山地马拉松不但距离远远超过城市路跑马拉松距离(大部分距离都在58公里至168公里之间)而且海拔落差最大有时甚至超过1000米。
笔者查阅中国登山协会关于登山项目对于海拔的标准,传统登山项目3500米以上属于高海拔。但所谓的山地马拉松对于海拔的界定标准至今没有官方规定,这也就是目前国内对于举办类似山地越野马拉松赛事的一个重大漏洞。
既然没有官方标准,那么主办方怎么认为就是怎么个标准。笔者进一步查阅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和中国登山协会关于中国山地马拉松已有的官方资料显示:山地马拉松绝大部分路段就是在山地环境下进行的。对于路面的高差坡度有一定要求。不仅对于选手专业能力是一种考验,更是对赛事主办方、承办方和运营方是一种严峻考验。
522甘肃“夺命山地马拉松”的路线所处地形复杂,山梁沟峁较多,加之景区地形高度差起伏较大,一旦遭遇恶劣极端天气,就会引发重大人身风险。
本次赛事从主办方到承办方到运营方没有做好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安全保障防控措施。例如:在危险路段增加补给站和避险区、提前派驻医疗救援队和志愿者、没有安全员介入对于部分参赛选手进行必要的劝返、没有强制性要求选手身着防寒保暖装备。更为致命的是,组委会对于山地马拉松和登山越野的性质出现严重的混淆和宣传误导。
这次赛事性质上就是一个高海拔的登山越野比赛,根本就不是山地马拉松。所以无论从参赛者对于比赛的困难程度和防护程序以及风险重视程度的预判和应对,还是从组委会对于赛事的安全保障重视程度来说,都没有做到应有的预防应对和严格的安全防控。这也许正是本次522甘肃夺命马拉松因突发自然灾害而导致人员伤亡如此惨重的根本原因。
主办方、承办方、运营方必然要为自己在赛事组织和运营环节对于安全保障方面的重大疏漏和严重失职“买单”,对于死者家属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保险公司会在死亡选手赛前投保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的理赔额度内承担相应的赔付责任。这场赛事的灾难让我们更应该认识到并关注马拉松赛事法律风险防控问题的重要性,在赛前赛中赛后各个环节给予法律专业人士介入的平台和空间,通过专业的法律风险防控将马拉松赛事的法律风险降低最低,这已经是当务之急,更事关我国马拉松赛事未来健康长远的发展。
公众号
400-0917-818
Dalian@jingsh.com